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澳门·新葡澳京(中国)官方网站经营策略范文10篇

更新时间:2023-09-23 13:55点击次数:
 澳门·新葡澳京(中国)官方网站经营策略范文10篇期刊经营属于期刊编辑学与其他(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交叉产物。严格讲,对期刊经营的研究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初期探讨阶段,总体的研究实力较为薄弱,由于受制于期刊认知度的研究,所以多处于对具体期刊经营实例的分析讨论,还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期刊经营理论体系,或者说还未总结归纳出一套适应我国期刊经营发展规律的完整结论。从广义上说,经营即为将谋划或筹划出的运作方式

  澳门·新葡澳京(中国)官方网站经营策略范文10篇期刊经营属于期刊编辑学与其他(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交叉产物。严格讲,对期刊经营的研究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初期探讨阶段,总体的研究实力较为薄弱,由于受制于期刊认知度的研究,所以多处于对具体期刊经营实例的分析讨论,还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期刊经营理论体系,或者说还未总结归纳出一套适应我国期刊经营发展规律的完整结论。从广义上说,经营即为将谋划或筹划出的运作方式,运用于实际之中。若引申到物质产业方面,按照运筹学原理,即为“对各类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市场(流通)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选择适当运营方案的方法”。由于期刊所具备的传播功能和特征属性,应将期刊经营与一般性物质经营区别开来。根据期刊编辑实践,以及成功期刊经营的实例经验,期刊经营的核心在其内容。概括地说,期刊经营的基本概念是:为适应社会文化市场的需求,独到地利用期刊的传播特性,将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类信息,采用文字和图片艺术地构架表述,使读者能赏心悦目和有所裨益,力求获取期刊优势的最大效益。

  期刊的经营策略,是指期刊办刊经营的筹划运作方案。总结期刊编辑工作实践,期刊的经营策略具备递进性的层次原理,也就是期刊经营策略不具有孤立实施的操作性。经营策略遵循递进性的基本原理,即按不同经营策略逐层递进,也即如果确定以期刊的内容为经营核心的初始原则,即可划分为下列几个相关联的经营策略(见图1)。在以期刊内容经营为重点的基础上,可平行展开期刊的各种经营,如内容经营、栏目经营、种类经营、发行经营等,由此而形成期刊的品牌经营。从期刊的内容经营递进到品牌经营,充分表明期刊的经营已从初始的内容运作,通过相同层面的不同形式经营取得成效,形成了相应的品牌效应。在此基础上,进而再次平行展开期刊的发行经营、广告经营,拓展其他项目经营。需要说明两点:一是期刊经营不具有孤立实施的操作性,是指期刊的经营策略均建立在相关经营已取得成效的前提下,或者说期刊的单个经营策略与其左右或前后的经营有关,不应孤立地看待期刊经营策略的效益。如栏目经营是建立在期刊内容的基础上,并与期刊的种类、性质、读者的阅读需求等有密切关联。二是只有当前一个层面的经营策略成功实施后,才能有效实施后一个层面的经营策略。任何一种期刊的经营都应遵循递进式的发展规律,不能有超“常规”现象发生,出现偶然获得“成效”的假象,如通过行政摊派或其他非正常手段进行推销,但如果刊物内容毫无新意,即使在短期内期刊发行量有所增加,但最终依然会被市场淘汰,期刊的发行量和效益最终仍取决于期刊的质量,任何违背规律的行为最后都会失败。

  期刊的内容经营是期刊经营的核心,是期刊经营的基础,期刊的其他所有经营都是建立在内容经营之上。内容经营的本质是将所获得的各类信息,首先根据刊物种类特征和读者的阅读需求,去粗取精、分门别类,然后为发挥期刊功能的最大优势,将挑选出来的内容采用最佳的文字、图片和版面设计等形式艺术地展现给读者。没有期刊的内容经营优势,其他经营也将无从构建。期刊内容经营的关键是其文化策略。文化是反映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具体标志,不同种类刊物的文化表现内容和形式有所区别,因此,不同刊物对其内容经营的文化策略应有自身独特的理念与方式。文化经营策略的基本原则是首先立足于继承、弘扬和传播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民族的精粹文化,才是真正属于世界的文化,才能使广大读者乐于接受。然后,应积极引进和推介国外先进文化,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结合将激发、创造和构建新的文化思维与辉煌。期刊内容经营的文化策略,需要刊物经营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前瞻性和高品位的文化整合能力。

  栏目是期刊按照类别而编排组合的版面,是一本优秀期刊的必备要件。栏目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期刊的质量,通过精心策划的优秀期刊栏目能将各类文稿有序地组合,突显期刊的办刊特色,给期刊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期刊的栏目经营就是充分利用栏目的表述特征,艺术地表达出期刊主体内容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科学内涵及人文精神。期刊栏目经营的基本理念是要善于捕捉各类信息,及时巧妙地把握时机,开办既能彰显刊物内容个性,又能充分体现期刊特色的栏目。以高校学报为例,高校学报的栏目经营应该做到立足本校、依托高校,努力开拓创新,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立足本校就是要体现本校的专业和学科特色,充分利用学科优势,面向社会积极引入同类学科的优秀稿件,从而推动期刊的发展;依托高校就是在经营学报栏目时应以高等教育为大背景,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收集信息和资料,开阔眼界,有所创新。高校学报的栏目经营受到学校专业学科的开设、重点学科的设置等多种因素制约。学报的栏目设置应紧跟学校的学科发展动态进行调整和变化,力求达到反映、推广和传播高校教学科研成果,扩大学校的对外影响。如果高校学报的栏目设置得当,将会大大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因此,期刊的栏目经营十分重要。

  期刊的种类经营是指不同期刊具有不同的经营策略,期刊的种类决定刊物的内容性质,不同性质的刊物其经营策略和方法也不相同。如学术性期刊与新闻时政性期刊、文艺性期刊与教辅性期刊、技术性期刊与科普性期刊等不同种类期刊的办刊经营策略和方法不相同。即使在同类期刊中,大多数期刊的经营理念、策略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正因如此,在期刊编辑实践中许多相同种类的刊物,采取的经营策略也不同,所获得的结果差异也较大,成功者就是找到了不同种类期刊特征的最佳经营契合点。如在我国期刊中,与《读者》《知音》《家庭》三大名刊同性质的刊物有上百种,但这三家品牌期刊所采用的办刊经营策略和模式有别于相同类型的其他刊物,三本期刊在各自的领域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三刊才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四)期刊的发行经营期刊的发行经营包括两个不同阶段,即形成品牌前的期刊经营与形成品牌后的期刊经营。在不同的两个阶段期刊的发行经营策略和方式存在一定差异,通常来说,在品牌形成的前期阶段要比品牌形成后的工作难度大。期刊形成品牌后更应该利用获得的品牌效应,采取多种渠道,做好期刊的发行服务工作,提高期刊的发行量。我国期刊的发行模式通常有三种:一是邮局征订发行,二是期刊社自办发行,三是通过非公有文化经营渠道发行。目前,除了少数具有影响力品牌的期刊外,大部分期刊在邮局的发行效益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邮局僵化的管理体制,以及传统发行方式的滞后。虽然许多报刊在邮局的发行数量都不大,但由于邮局发行的手续简便、资金回款有保证,所以大多数期刊仍然选择邮局发行。因此,期刊无论是否形成品牌,期刊的发行经营都应该从我国现有期刊发行模式出发,只有将以上三种不同发行渠道同时抓,使期刊的发行数量提高,才能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企业在期刊中广告主要关注期刊的读者群体、期刊的种类以及期刊的发行数量,通过比较选择,企业通常会选择读者面广、产品对路和发行量大的期刊。一些学术类期刊和技术类期刊受专业学科的限制,读者较少,因此,很难有广告刊登。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多,同电视、报纸等媒体相比较,期刊的广告并不占优势,因此,期刊的广告经营应该力求做到“三多”———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彻底改变“等、做、要”的陈旧办刊模式,主动同企业联系,召开期刊广告征求意见座谈会或联谊会,由于一些企业对期刊并不了解,因此,期刊应该主动上门宣传,可以预先为企业免费广告,赢得企业的信任,以取得长期合作。

  企业品牌经营是通过企业品牌实力的积累,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顾客忠诚度,形成品牌优势,再通过品牌优势的维持与强化,最终实现创立名牌与发展名牌。一方面,企业品牌经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企业品牌经营在企业经营中占据重要地位。品牌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其潜在价值有利于企业的业务拓展。由于客户对企业品牌的认同,企业可以利用品牌的光环在投入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降低成本、提高单价和销量,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总额。这种潜在的品牌效应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价值源泉。

  随着品牌竞争时代的来临。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实施品牌经营策略。首先,实施企业品牌经营策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无品牌或弱势品牌的企业将成为强势品牌企业的贴牌加工厂,不会拥有自己的终端市场,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有竞争的基础和可能性。其次,实施企业品牌经营策略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当今的时代已走入了品牌力时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开始深化品牌认识,并倾向于购买有品牌的产品,因为对消费者来说,品牌又有了较为深刻的含义。作为质量安全监督测评中心,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也是保证服务品质的基础,可以有效降低购买风险。

  品牌化经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向消费者传递一种承诺的过程。然而,许多品牌的企业经营者缺乏长期的品牌经营意识,没有真正意识到品牌对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的重要促进作用,常常把品牌经营作为一个短期行为。基于对品牌经营的错误认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许多品牌的企业经营者很难抗拒短期内迅速获取高额利润的强烈,最终以牺牲品牌承诺为代价去换取眼前的利益,导致许多品牌在无序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企业的品牌经营是一个复杂而浩大的工程,需要精心的规划。然而,当前许多企业的品牌经营却缺乏相应的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品牌生命周期的管理。不少企业的品牌生命周期就是产品生命周期,当产品生命周期进入衰落阶段,品牌也步入了衰退期。第二,缺乏对品牌的全面维护。企业往往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因此进行广告的狂轰烂炸,认为只要广告做多了就可以造就品牌,缺乏持续的品牌形象维护,当意识到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及竞争品牌时,已经给竞争者占了上风。

  当前,在企业进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把当前的或短期利益作为经营的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品牌的建设及品牌的效应,也缺乏品牌建设的机制来保证品牌化经营策略的持续实施,这就使得企业的运行及企业职工的行为与企业的品牌化经营毫无相关,他们只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就行了,而忽视了象品牌建设相关的形象、产品的识别等方面的建设,也没有相关机制来衡量他们品牌建设的绩效。

  品牌意识是企业对品牌作用的认识及运用品牌战略的自觉性。品牌在企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建立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为此,企业必须具备品牌化经营意识,要对企业的品牌进行正确决策、科学设计,并对品牌进行得力的保护。首先,真正意识到品牌对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的重要促进作用。要深刻认识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企业生存的主要手段之一,更是企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贡献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要正确认识品牌经营的内涵。企业经营者要意识到品牌经营是一个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包括品牌的整体战略规划、视觉形象设计、核心理念确定、品牌符号运用、品牌场景设计、广告调性等一系列工作。而且,品牌建设并不是一个短期工程,要真正成为品牌,还要着手品牌个性、品牌认同、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完善。这样,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才会由形式到内容、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层到深入,从而完成由未知到理解、购买的转变,形成顾客忠诚。

  企业要成功开展品牌化经营策略就必须在强化品牌经营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品牌经营设计。首先,进行企业品牌分析,包括顾客分析、竞争者分析和自我品牌分析。进行完整的企业品牌分析是品牌经营的理论基础。品牌分析涉及品牌形象、品牌策略、品牌遗产、企业组织价值、品牌力等关于品牌方面的内容。在进行企业品牌分析时要注重对品牌的文化附加值的分析和品牌个性的分析。此外,还要注意在品牌认同中树立品牌个性,提高顾客忠诚度。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沟通的纽带,而品牌经营的成功需要赋予产品以个性,建立独特的品牌个性是品牌营销的重要内容,产品可以被竞争或者模仿,但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有个性的品牌可以真正吸引并稳固目标消费者。最后,根据品牌个性进行品牌定位,并针对某个目标群进行积极的传播。品牌个性是品牌和消费者相互联系互动的纽带,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可以抓住消费者的兴趣,使消费者保持品牌的忠诚。品牌个性塑造与品牌的定位联系得越紧密,消费者被品牌吸引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利用信息网,实现组合经营。品牌一经开发,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上网,迅速进入新品推进的导入期,推广营销、拓展市场。此外,应综合运营各种营销手段,从多种角度接触消费者,让企业的品牌得到全方位的推广,使客户能对企业品牌有足够的认识和认同。

  对于四川科特石油工业井控质量安全监督测评中心来说,科特品牌的科技含量影响着品牌的竞争力。为此,四川科特石油工业井控质量安全监督测评中心要在服务中更多地采用新技

  术,提高服务的档次和功能,通过抢占技术制高点来提高科特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首先,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科特品牌要恒久发展,就必须有一流的人才来支撑,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引进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环节。为此,四川科特石油工业井控质量安全监督测评中心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分层次、有侧重的技术培训,并且要有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员工的纪律和协作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其次,要加强科研攻关工作,提高创新能力,申请更多专利。目前四川科特石油工业井控质量安全监督测评中心已经具有五大特色技术,并且已申报多项专利。针对这一现象,四川科特石油工业井控质量安全监督测评中心应当注意发挥自身的特色,努力提高创新能力,争取申请到更多的专利,从而提高科特品派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作为一个国有品牌,四川科特石油工业井控质量安全监督测评中心应当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一方面,积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利用知识产权对公众公开的特点,学会利用和借助已公开的技术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知识产权提升科特品牌的竞争力。

  品牌关乎企业经营的成败,所以企业要十分重视品牌经营。四川科特石油工业井控质量安全监督测评中心要进一步强化品牌经营意识,注重对科特品牌经营的科学设计,充分挖掘科特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个性,并加强对科特品牌科技含量的经营管理,科特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全面提升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心的更好更快发展。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7月份全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存款已达4024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6%。而同时期我国GDP的增长为8.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增长,企业的现金资产不断上升,且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率。同时表明,大部分企业将现金资产都存入了银行,反映出投资渠道的单一。企业存款中,又有相当大部分(约60%以上)是属于企业集团的闲置资金,这部分资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而是在银行获取较低的收益,无论从资源配置还是企业资产保值增殖的角度,都是低效率和不利的。因此,对于企业集团来说,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资产经营,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企业集团在多年的经营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现金资产,这部分资产能否合理运用,实现保值增值,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金资产是企业的活血,是保障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仅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由于我国的利率尚未市场化,银行利率难于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迅速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因此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同时,银行存款的收益率较低,不能满足企业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许多行业已进入成熟期(例如能源、电力和钢铁)甚至衰退期(例如煤炭行业),表现为技术落后、市场趋于饱和,追加投入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因此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都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先前的积累如何进一步保值增值的问题,二是所处的行业本身生命周期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因此,资产结构多元化,进行资产的有效组合,是企业集团实现存量资产保值增值、抵御市场风险和实现部分甚至全面转型进入新兴行业的必要手段。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因此产业资本进入金融业,资本的相互转化和融合,是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交叉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集团的一部分资产进入金融业,成为金融资本的一部分,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这种趋势也为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具有数量巨大、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因此资产经营策略必然的原则之一是安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之上,获取稳定的收益,而不追求过高的超额收益,因为那样必然是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的。同时,投资立足于长线,对流动性要求不高。

  综合起来,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的原则是:长线投资、确保安全、稳健为本、力争收益,从而达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目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企业集团的资产经营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企业集团资产经营手段,实际上就是企业集团合理运用闲置资金进行各种投资的方式和渠道。下面分为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和间接投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金融行业在我国属于朝阳行业,具有发展前景好,收益较高的特点。从我国目前的现状考虑,对于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比较困难,而且收益较低,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0年中期的净资产收益率仅6%,即使按照80%的分红率计算,按每股净资产进行股权投资的收益率也只有4.8%。因此,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是切实可行的手段。

  ●投资参股证券公司。近两年来,许多大企业集团抓住国内券商增资扩股的契机,纷纷投资参股成为券商的大股东。例如深圳机场参股国信证券(20%股权),投资额为54480万元,七个月即获得了5293万元的收益(数据来自深圳机场1999年年报),年回报率约为16.7%;青百控股青海证券,初期投资额为5016.6万元,1999年实现利润1100万元,收益率为22%;申能股份1999年8月投资12142.84万元入股海通证券,年终获得1820.53万元的股利,年收益率为36%。

  参股证券公司的优点是:(1)证券业是新兴行业,成长性好,收益较高。(2)不直接面对证券市场,由于中间有券商作为隔离带,风险大部分被券商所分担,主要风险是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

  其一,证券公司的选择问题。由于主要的投资风险是券商经营风险,因此券商的素质成为选择的重要依据。选择标准包括管理水平高低,财务状况优劣、风险控制体系完善与否等方面,尤其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股权投资受证券市场风险影响的程度。一般来说,风险控制体系完善的证券公司,将致力于使证券市场对公司股东投资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其二,控制权的问题。由于投资额度较大,因此必须对投资的情况进行一定的监督,有必要获得一定得公司控制权,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参与。参股的股权比例应该以大于20%为宜,因为根据有关规定,这是股东拥有公司财务审计权的最低股份比例。深圳机场就是按照这个标准对国信证券投资的,占有20%的股份。

  ●保险公司。保险业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但是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主要是因为投资工具较少,国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管制较多,造成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大。

  由于目前存款利息和国债利率较低,而保险公司向客户承诺的利率相对较高,仅靠利差收入来维持,收益十分有限,造成保险公司经营面临相当大的困难。长远来看,国家将逐渐放松管制,保险公司资金的投资渠道将越来越宽,尤其是可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产比例逐渐提高,使保险公司在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目前介入的力度不宜过大。

  ●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也是一种可行的投资手段。尽管1997年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只有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已经放宽了条件,国有企业也可以作为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

  按照目前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一个管理20亿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8000万元之间,按照管理费收入(无风险收益)计算,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将超过10%,如果旗下基金的收益较高,还将获得丰厚的佣金收入,同时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可预期的管理费收入还将增加。因此,以发起基金管理公司的方式投资,可以在保证基本收益率的基础上获得较高的收益。

  不足之处在于容量较小,即发起基金管理公司所需资金量较小,很难满足企业集团投资需求,目前资本规模最大的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才1.5亿元人民币。因此,对于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来说,这种方式在投资组合中只能占很小的比例,其风险/收益特性对于整体来说影响不显著。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和扩张,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资本规模和抗风险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扩大对初期股权投资的需求,因此,发起基金管理公司仍不失为一种具有投资潜力的的方式。

  2、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指投资于公路桥梁建设等公用事业项目。这种行业属于通常所说的“防守型行业”,具有明显的优点,即收益稳定,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小。缺点是建设期和投资回收期较长,意味着收益实现的时间较长和资产流动性较差。如果需要资产变现,则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尽管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对资产流动性要求不高,但由于市场变化速度太快,难免会遇到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状况改变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组合的情况出现,因此为保证这种灵活性,就需要一定的流动性。

  以投资于公路为例,上市公司湖南高速(0900),主要的收入来自于高速公路收费,199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59%,当年湖南省以及全国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车流量较往年没有明显增长,但湖南高速仍然取得了较高的收益。重庆路桥(600106)也是从事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收入来自路桥收费,1999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11.93%。

  其一、地域的选择。进行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应当选择目前不太发达但是具有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同时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是相当重要的。选择不太发达的地区是因为地价等成本较低,初期投入相对发达地区少,意味着未来潜在收益率提高。

  其二、项目的选择。尽管公用事业整体上具有收益稳定的特点,但稳定也有高低之分。通常建设期长的项目收益较高,因为项目建设周期长的项目风险相对较大,因而收益中必然有一部分是风险补偿。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中,有必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必须进行严格的项目论证。

  其三、控制投资数量。由于公用事业投资所需资金量巨大,投入产出周期长,时流动性较差,因此这种投资在整个资产经营策略中的比例不宜过高。如果企业集团的现金资产数量较小,则应投资于流动性更强的项目。

  3、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在国外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行业,投资方向主要是处于初创期或进入成长期的新兴企业,具有风险大、潜在收益高的特点。国内的风险投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随着国内二板市场的推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将逐渐完善,而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从外部条件,投资客体的角度来看,目前在国内进行风险投资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同时,企业集团资金数量大,能够满足风险投资进行项目群投资组合操作的资金需求。

  企业集团从事风险投资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直接进行投资和通过发起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进行风险投资。由于在风险投资的实际操作中,投资项目的发掘,培养和风险/收益评估要求很高的专业水平;在新兴公司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其经营管理,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高;风险投资的退出过程中需要专业化的操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团进行风险投资,以上述的第二种方式为宜。同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高风险特性和前述资产经营的原则,风险投资在整个的投资额中应占较小比例,不宜超过5%。

  证券投资的最突出特点是流动性强,适合于投资组合的调整,目前主要的投资品种有国债、股票、基金券。

  1、国债。风险小,收益稳定,最近发行的三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3.14%。由于其风险/收益特性十分明显,在此不作详细分析。

  2、股票。目前国家对于国有企业股票投资管制已经放松,国有企业既可以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一级市场的配售,也可以参与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从目前的状况看,在一级市场对业务相关性较强的新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优先认购是风险较低而收益较高的方式。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例,每年通过这种方式投资的收益率均在10%以上,占其总体收益的比例达25%——50%。因此企业集团采取这种投资方式比较理想。

  另外,企业集团也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投资,企业集团直接投资于二级市场的优点是可以自主进行风险控制,决定投资策略和投资品种,决策比较迅速,但缺点是企业集团内部缺乏股票二级市场操作的经验和人才,专业化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因此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委托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在下面将有分析。

  3、证券投资基金。对基金券的投资从目前看也是比较理想的投资方式,从我国证券市场新基金两年来的实践看,大部分都给基金持有人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这种方式优点是委托机构进行操作,不需要进行额外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专业化程度高,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并有效地管理风险。委托金融机构进行资产管理,并不仅仅限于股票二级市场的投资,还可以其他方式——例如风险投资等的操作来实现收益。采取这种方式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受托人即机构的选择。选择的标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以往证券业务自营的业绩。这一点反映了机构操作大资金的能力和盈利水平,是决定投资收益率的重要因素。

  其二,操作风格。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反映在操作风格上就表现为积极型和稳健型。企业集团处于本金安全性的考虑,应该选择风格稳健的机构。

  其三,风险管理水平。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和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金的安全性。

  1、根据安全性和收益性相结合,并兼顾一定的流动性的原则,建议将投资分为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和流动性较差的股权投资两部分,各占50%左右。

  2、在股权投资中,对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可占30%——40%,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相对较强(资产质量好,易于转让),但风险较大。产业投资中,公用事业投资可占50%——60%,风险投资占10%左右(总量的5%)

  从地缘优势看,民族地区地处边境,漫长的边境线是民族地区发展对外贸易重要条件。民族地区位于中亚、西亚、西伯利亚的结合部,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国土相邻,边境线)地理位置十分有利。这样的地理位置使民族地区与邻国或从邻国转口进行外贸比内贸运距小,成本低。例如,从伊犁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从喀什通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由拉萨通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孟加拉国,从婉町通缅甸,从河口通越南、老挝、泰国,都是方便的近途。据测算,从云南昆明经瑞丽到东南亚,比绕道广州、香港要缩短5000公里,从新疆阿拉山口至荷兰鹿特丹,比走天津到欧洲缩短距离7000公里,大大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此外,云南、作为南亚次的后脊之地,陆路打通之后,可使我国打开一个朝向印度洋的窗口,有利于民族地区在广阔的范围内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国建立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

  在民族地区漫长的边境线上,许多民族之间的贸易交流历史悠久,早已形成了许多传统的贸易通道和口岸。在甘肃有与蒙古交易的马鬃山口岸,在新疆有阿拉山口岸,在有与尼泊尔和印度交易的樟木和亚东口岸,在云南有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交易的口岸。这些口岸是民族地区各省区发展边境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民族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突破口。

  从人缘优势看,民族地区与相邻国家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传统。有统计显示,全国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其中绝大多数分布于民族地区。他们的风俗习惯相近、语言相通、宗教信仰相同,有的甚至是“山脉同缘,江河同源”,相互之间具有人缘、历史和习俗等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蒙古及独联体国家与我国国情相近,技术水平相适应,近年来彼此之间扩大经济技术交流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中东地区和我国宁夏、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有着共同的伊斯兰教传统,充分利用我国的穆斯林优势,完全可能在伊斯兰文化圈各国拓展广阔的国际市场。南亚及东南亚各国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甚深,与我国青藏高原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易于沟通。从开放和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海外联系具有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优势。

  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的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的地理位置相近,资源都比较丰富,其生产的蚕茧、丝绸、名酒、中药材,同东南亚国家的橡胶、玉石、石油、木材、椰油、贵金属,彼此都有需求,可进行多种资源的余缺互补。大西南地区在电子、航天、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明显高于东南亚国家,后者则偏向于发展轻纺工业和一些组装型新技术产业。北部地区与俄罗斯、中亚诸国、朝鲜、蒙古、巴基斯坦等国毗邻,中亚诸国和蒙古经济水平相对低下,尤其是纺织、食品和其他日用消费工业品比较落后,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和人口稀少,农业不发达,劳动力和技术缺乏。但这些国家的木材、钢铁、水泥、化肥、重型机械等行业具有相对优势。相比之下,中国的轻纺工业发达,劳动力资源充裕,资源相对不足。可见,中国的紧缺产品正是这些国家的优势产品,中国的优势产品正是这些国家的紧缺产品。这种经济上很强的互补性构成了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很大。[2](P23)(见表一)

  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质量认证、绿色消费基础上的,有利于人类生命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运动的深入进行,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绿色贸易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目前,世界上形成了一个由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服务、绿色消费等构成的丰富多彩的庞大的绿色市场。绿色产品层出不穷,从绿色食品到绿色药品,从绿色服装到绿色玩具,从绿色家电到绿色汽车,从绿色能源到绿色材料,多种多样,应有尽有,为国际竞争增添了新热点。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和环境地位决定其具有发展绿色贸易的天然优势。

  首先,民族地区具有发展绿色贸易的资源优势。由于人迹罕至,很多民族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完好的自然地貌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这里有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地理垂直分布立体结构,包含了从寒带到热带的多种动植物,既有世界寒带植物,也有纬度最北的热带雨林。例如,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天然花园”“香料之乡”的美誉,由于气候和地形种类多样,其植被类型、植物种类、遗留种和特有属均居全国首位。仅热带、带的高等植物就有1万种以上。在这些植物中,可供利用的资源植物在千种以上,主要有药材、香料、咖啡、胡椒、橡胶、冬早蔬菜、特种花卉等等,其中的药用植物更是闻名中外,是举世瞩目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物资源王国”。[3](P144)此外,内蒙古的优质牧草,宁夏的中草药,新疆的瓜果,四川的油菜等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托这些资源,可建成我国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如内蒙古草原牧业生产基地,青海省优质牛羊肉生产基地,川渝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云南名优茶生产基地,新疆优质水果和棉花生产基地,的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等等。

  其次,民族地区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生态环境。民族地区现代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地区在以往的工业化岁月中被远远抛在后面,工业发展程度比较低。特别是青藏高原、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低,其生态环境系统基本上还保持着原始循环状态,有无污染区域和上千种未受污染的动植物品种。相对东部地区来说,这里有洁净的水,碧蓝的天,灿烂的阳光和未受工业污染的耕地、草场和大气,被称为“人类最后一块净土”,完全具备生产绿色产品的土壤、水质、气候等条件。据调查,东南部水资源十分丰富,由于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几乎没有任何污染,水质十分纯净,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可用于发展绿色饮料、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绿色中草药等多种产品,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优势。民族地区可以利用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制药业、保健品业、花卉业等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此外,由于“绿色壁垒”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出口商品中的环保指标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一些过度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由于工业污染被禁止出口或销售,这就给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民族地区天然食品、药品、保健品的出口带来更大的商机。

  再次,民族地区仍保持着发展绿色产品的传统耕作技术和方法。在人们对工业化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传统农业在让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面显示了现代工业技术难以媲美的优势。例如,东部非洲的一些国家迄今仍然在按传统农业的方法耕种收获庄稼,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其中最常见的是玉米,当地农民使用让吃玉米的害虫也有吃的办法(在玉米旁边栽种一种植物让玉米的害虫吃)以满足害虫的需求,或者在玉米地里套种专吃玉米害虫的植物,从而减少害虫对玉米的破坏。这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偏远和交通不便的民族地区,广大农牧民仍然沿袭着千百年以前的传统生产方式,其耕作、灌溉、收获、储存、饲养、加工等各个环节都远离工业文明。例如,农药、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使用在内地已司空见惯,并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警惕和。而在许多民族地区,化肥和农药等产品则远没有普遍使用,而是采取人工驱虫,植物诱虫等“土”办法消灭病虫害。例如,在受佛教影响深远的青海、和云南某些地区,当地人认为,在青稞田里喷施农药杀虫剂和在草场中投放灭鼠药是违背宗教教义的行为。在这种状况下生产的食品和药品,完全具备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无有害化学物质等绿色产品的特质,符合后工业化时代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消费时尚,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稀缺资源。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优势还只是以潜在状态下存在着,现实优势还远没有发挥出来。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还十分落后。据统计,2000年,对外贸易额东部为3898亿美元,占全国的84.1%,西部为168亿美元,仅占4%。[4](P22)从出口依存度来看,东西部差距更加明显。[5](P37)(见表二)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民族地区的贸易经营策略还比较陈旧落后,无法适应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外贸优势,必须改变传统的外贸经营模式,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以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目标,热衷于追求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如采矿业、冶炼业、纺织业等等。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既无必要也不大可能。从必要性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分工越来越发达,产业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原先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开发、加工、组装、分配和营销等一系列环节分散到了国外进行。跨国公司为了系统利益的最大化,无不把价值增值链的不同部分安排在最能发挥作用的世界各地,同一产品的各种零部件往往来自许多国家和地区,整个地球俨然成为一个大工厂。如果我们游离于国际分工体系之外,继续搞“大而全”“小而全”,不仅无法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巨大利益,而且要承受成本和效率的巨大损失。从可能性来看,民族地区由于科技水平落后,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产业关联度低,自身协作配套能力差。靠自身力量发展一个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十分困难的,其结果只能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民族地区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主动接受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安排,不必再追求一个完整的产业,而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生产条件占领某个产业或产品的一部分,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链条上一个环节,成为其在国外的生产基地,并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网络扩大产品出口。具体说来,在科技、人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应尽量占领某个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如飞机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制药、仪器仪表、军工制造、家用电器等;在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地区应尽量占领某个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搞“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在旅游、通讯、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应尽量占领服务贸易生产环节;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占领某个产业的上游产品的生产环节。通过跨国公司的经济运行机制把这些生产环节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生产和销售系统中的一部分,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稳定的销售市场。

  传统观念认为,出口商品中制成品和初级产品比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认为制成品比率高了,农副产品比率下降了,出口结构就优化了。因此,在以往的对外贸易中,民族地区大都以提高出口产品中制成品比率为主要目标,致力于发展资源加工业,盲目发展制成品生产。由于受资金、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大多从事产品的粗加工,不仅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还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目前,民族地区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但粗加工所占的比例很大。实际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分工日益发达的今天,出口结构优势不完全在于出口什么产品,关键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看出口产品所包含的零部件中,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中有多少是自己生产的,因为这才真正反映了对外贸易的效益。目前,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大多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是粮食、豆类、柑橘、肉类、禽类出口大国;澳大利亚是羊毛出口大国;加拿大是粮食、畜产品出口大国等等。因此,民族地区发展对外贸易不宜盲目追求制成品比率,而应把重点放在特色农业、特色牧业、特色民族手工业、特色旅游制品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如内蒙古的乳品和羊绒,新疆的优质棉、优质水果,云南的烟草和花卉、贵重的酒,宁夏的中草药,的卡垫、氆鲁等等,要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人才,增加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是指构成产品竞争力的环境因素。迄今为止,民族地区衡量一个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仍然主要看它的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即产品的价格、质量、包装、装潢、品牌和服务等等。从人们的消费需求态势上分析,这种传统观念已变的不全面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保护人和动物的生命和健康,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购买产品时,不仅重视价格和质量等因素,而且非常重视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反映在外贸上,许多国家对进口商品不断推出与环境有关的新规定,限制或禁止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进口。如欧盟1996年起全面禁止使用偶氮染料,迫使我国104商品退出欧盟市场。[6](P23)我国冰箱、空调等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出口商品也因使用氟里昂制冷而受到出口限制。[7](P8)因此,在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有些产品尽管在价格和质量方面都有竞争力,如果不利于环境保护要求,最终还会失去竞争力。可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因素对产品的影响日益凸现。产品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已成为产品竞争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与东部地区相比,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比较缺乏,民族地区在产品的成本竞争力上优势并不明显,而在环境竞争力方面则独具优势。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绿色资源优势和绿色生态优势,做好绿色产品的营销工作,努力增强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进行绿色设计,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等性能。(2)实施绿色生产,按照生态工业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能源和原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保持产品的清洁和卫生。(3)铸造绿色品牌,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取得国际环保标志,突出企业产品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创造绿色品牌。(4)实行绿色包装,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绿色包装制度的要求,采用易于回收或易于自然分解的包装。(5)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制度。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是ISO14000标准,它是适用于一切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它要求企业实行以预防为主的办法,对生产实行全过程的控制,通过所谓“清洁工艺”,达到杜绝环境污染的目的。如果产品寿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通过评定,改善环境影响和减少环境负荷,这个企业便可称为“绿色企业”,并授予相应标志,其产品无疑就是“绿色产品”,并获得绿色称号。有了这张“绿色认证书”,就表明该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环境效果是良好的,也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就可以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因此,提高产品环境竞争力的根本对策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争取通过国际标准绿色认证或出口市场的绿色标志认证。

  如前所述,民族地区发展边境贸易的地缘优势十分明显。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和相关措施的指导下,各沿边省区的边境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粗放经营。一是边境贸易批量小、品种杂,经营分散,形不成规模。很多地方还停留在传统的边民互市、调剂余缺,易货贸易等低层次上。例如,1996年,广西有边贸企业151家,边贸进出口额为3.4亿美元。云南边贸企业为802家,边贸进出口额仅为1.36亿美元。在与尼泊尔的边境贸易中,小额及边贸互市贸易约占70%。[8](P60)二是出口商品结构单一,质量较低。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边贸商品大都质量不高,多数为品质一般、加工粗糙、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如服装、日用百货、木材、羊毛、皮张、水产品、油料作物等等,甚至相当数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充斥边贸市场,给中国商品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前些年出口俄罗斯的劣质羽绒服、运动鞋、牛仔裤等就是明显的例证。三是边境贸易宏观管理力度不够。各外贸企业缺乏统一协调和统一管理,盲目竞争,压价竞争,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例如,1996年第四季度,在新疆境内有近50家商户做大米生意,他们竞相降价销售,使卖价从550美元/吨跌至340美元/吨,降幅达38.2%。[5](P8)有的企业为了卖出商品,送给国内外客商各种好处费,使经营成本上升。这些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本来有效益的商品变的无利可图,不仅使企业,也使国家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快边境贸易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提高边境贸易的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规模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在生产能力的限度内,扩大产业规模,可节约生产费用,降低产品平均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民族地区要以资源为依托,通过国家扶持和东西合作、中外合作等方式,广泛发动民间资本,引进技术和人才,建设边境地区大宗商品出口基地,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使边境贸易向正规化、集团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如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青海优质牛羊肉生产基地,云南名茶生产基地,新疆瓜果生产基地,高原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等等。

  二是加强东西部合作,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升边贸水平(档次和级别)。民族地区要面向国际市场,以优质原料为基础,通过技术进步,对原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使边境出口商品逐步从初级产品为主的结构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低档商品结构转变。为此必须加强东西合作,形成贸、工、农、商一体化。近几年,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合作的势头方兴未艾。以上海市为例,它与民族地区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经济技术合作,2000多家各类企业在民族地区安营扎寨,一批轻纺、机械已转移到新疆、云南等地,如精纺生产线、葡萄酒生产线等。技术转移为民族地区的出口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增加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从地缘优势看,民族地区地处边境,漫长的边境线是民族地区发展对外贸易重要条件。民族地区位于中亚、西亚、西伯利亚的结合部,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国土相邻,边境线)地理位置十分有利。这样的地理位置使民族地区与邻国或从邻国转口进行外贸比内贸运距小,成本低。例如,从伊犁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从喀什通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由拉萨通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孟加拉国,从婉町通缅甸,从河口通越南、老挝、泰国,都是方便的近途。据测算,从云南昆明经瑞丽到东南亚,比绕道广州、香港要缩短5000公里,从新疆阿拉山口至荷兰鹿特丹,比走天津到欧洲缩短距离7000公里,大大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此外,云南、作为南亚次的后脊之地,陆路打通之后,可使我国打开一个朝向印度洋的窗口,有利于民族地区在广阔的范围内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国建立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

  在民族地区漫长的边境线上,许多民族之间的贸易交流历史悠久,早已形成了许多传统的贸易通道和口岸。在甘肃有与蒙古交易的马鬃山口岸,在新疆有阿拉山口岸,在有与尼泊尔和印度交易的樟木和亚东口岸,在云南有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交易的口岸。这些口岸是民族地区各省区发展边境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民族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突破口。

  从人缘优势看,民族地区与相邻国家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传统。有统计显示,全国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其中绝大多数分布于民族地区。他们的风俗习惯相近、语言相通、宗教信仰相同,有的甚至是“山脉同缘,江河同源”,相互之间具有人缘、历史和习俗等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蒙古及独联体国家与我国国情相近,技术水平相适应,近年来彼此之间扩大经济技术交流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中东地区和我国宁夏、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有着共同的伊斯兰教传统,充分利用我国的穆斯林优势,完全可能在伊斯兰文化圈各国拓展广阔的国际市场。南亚及东南亚各国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甚深,与我国青藏高原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易于沟通。从开放和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海外联系具有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优势。

  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的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的地理位置相近,资源都比较丰富,其生产的蚕茧、丝绸、名酒、中药材,同东南亚国家的橡胶、玉石、石油、木材、椰油、贵金属,彼此都有需求,可进行多种资源的余缺互补。大西南地区在电子、航天、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明显高于东南亚国家,后者则偏向于发展轻纺工业和一些组装型新技术产业。北部地区与俄罗斯、中亚诸国、朝鲜、蒙古、巴基斯坦等国毗邻,中亚诸国和蒙古经济水平相对低下,尤其是纺织、食品和其他日用消费工业品比较落后,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和人口稀少,农业不发达,劳动力和技术缺乏。但这些国家的木材、钢铁、水泥、化肥、重型机械等行业具有相对优势。相比之下,中国的轻纺工业发达,劳动力资源充裕,资源相对不足。可见,中国的紧缺产品正是这些国家的优势产品,中国的优势产品正是这些国家的紧缺产品。这种经济上很强的互补性构成了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很大。[2](P23)(见表一)

  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质量认证、绿色消费基础上的,有利于人类生命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运动的深入进行,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绿色贸易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目前,世界上形成了一个由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服务、绿色消费等构成的丰富多彩的庞大的绿色市场。绿色产品层出不穷,从绿色食品到绿色药品,从绿色服装到绿色玩具,从绿色家电到绿色汽车,从绿色能源到绿色材料,多种多样,应有尽有,为国际竞争增添了新热点。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和环境地位决定其具有发展绿色贸易的天然优势。

  首先,民族地区具有发展绿色贸易的资源优势。由于人迹罕至,很多民族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完好的自然地貌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这里有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地理垂直分布立体结构,包含了从寒带到热带的多种动植物,既有世界寒带植物,也有纬度最北的热带雨林。例如,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天然花园”“香料之乡”的美誉,由于气候和地形种类多样,其植被类型、植物种类、遗留种和特有属均居全国首位。仅热带、带的高等植物就有1万种以上。在这些植物中,可供利用的资源植物在千种以上,主要有药材、香料、咖啡、胡椒、橡胶、冬早蔬菜、特种花卉等等,其中的药用植物更是闻名中外,是举世瞩目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物资源王国”。[3](P144)此外,内蒙古的优质牧草,宁夏的中草药,新疆的瓜果,四川的油菜等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托这些资源,可建成我国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如内蒙古草原牧业生产基地,青海省优质牛羊肉生产基地,川渝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云南名优茶生产基地,新疆优质水果和棉花生产基地,的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等等。

  其次,民族地区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生态环境。民族地区现代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地区在以往的工业化岁月中被远远抛在后面,工业发展程度比较低。特别是青藏高原、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低,其生态环境系统基本上还保持着原始循环状态,有无污染区域和上千种未受污染的动植物品种。相对东部地区来说,这里有洁净的水,碧蓝的天,灿烂的阳光和未受工业污染的耕地、草场和大气,被称为“人类最后一块净土”,完全具备生产绿色产品的土壤、水质、气候等条件。据调查,东南部水资源十分丰富,由于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几乎没有任何污染,水质十分纯净,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可用于发展绿色饮料、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绿色中草药等多种产品,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优势。民族地区可以利用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制药业、保健品业、花卉业等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此外,由于“绿色壁垒”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出口商品中的环保指标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一些过度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由于工业污染被禁止出口或销售,这就给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民族地区天然食品、药品、保健品的出口带来更大的商机。

  再次,民族地区仍保持着发展绿色产品的传统耕作技术和方法。在人们对工业化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传统农业在让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面显示了现代工业技术难以媲美的优势。例如,东部非洲的一些国家迄今仍然在按传统农业的方法耕种收获庄稼,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其中最常见的是玉米,当地农民使用让吃玉米的害虫也有吃的办法(在玉米旁边栽种一种植物让玉米的害虫吃)以满足害虫的需求,或者在玉米地里套种专吃玉米害虫的植物,从而减少害虫对玉米的破坏。这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偏远和交通不便的民族地区,广大农牧民仍然沿袭着千百年以前的传统生产方式,其耕作、灌溉、收获、储存、饲养、加工等各个环节都远离工业文明。例如,农药、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使用在内地已司空见惯,并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警惕和。而在许多民族地区,化肥和农药等产品则远没有普遍使用,而是采取人工驱虫澳门新葡澳京,植物诱虫等“土”办法消灭病虫害。例如,在受佛教影响深远的青海、和云南某些地区,当地人认为,在青稞田里喷施农药杀虫剂和在草场中投放灭鼠药是违背宗教教义的行为。在这种状况下生产的食品和药品,完全具备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无有害化学物质等绿色产品的特质,符合后工业化时代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消费时尚,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稀缺资源。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优势还只是以潜在状态下存在着,现实优势还远没有发挥出来。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还十分落后。据统计,2000年,对外贸易额东部为3898亿美元,占全国的84.1%,西部为168亿美元,仅占4%。[4](P22)从出口依存度来看,东西部差距更加明显。[5](P37)(见表二)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民族地区的贸易经营策略还比较陈旧落后,无法适应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外贸优势,必须改变传统的外贸经营模式,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以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目标,热衷于追求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如采矿业、冶炼业、纺织业等等。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既无必要也不大可能。从必要性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分工越来越发达,产业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原先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开发、加工、组装、分配和营销等一系列环节分散到了国外进行。跨国公司为了系统利益的最大化,无不把价值增值链的不同部分安排在最能发挥作用的世界各地,同一产品的各种零部件往往来自许多国家和地区,整个地球俨然成为一个大工厂。如果我们游离于国际分工体系之外,继续搞“大而全”“小而全”,不仅无法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巨大利益,而且要承受成本和效率的巨大损失。从可能性来看,民族地区由于科技水平落后,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产业关联度低,自身协作配套能力差。靠自身力量发展一个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十分困难的,其结果只能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民族地区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主动接受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安排,不必再追求一个完整的产业,而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生产条件占领某个产业或产品的一部分,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链条上一个环节,成为其在国外的生产基地,并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网络扩大产品出口。具体说来,在科技、人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应尽量占领某个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如飞机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制药、仪器仪表、军工制造、家用电器等;在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地区应尽量占领某个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搞“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在旅游、通讯、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应尽量占领服务贸易生产环节;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占领某个产业的上游产品的生产环节。通过跨国公司的经济运行机制把这些生产环节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生产和销售系统中的一部分,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稳定的销售市场。

  传统观念认为,出口商品中制成品和初级产品比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认为制成品比率高了,农副产品比率下降了,出口结构就优化了。因此,在以往的对外贸易中,民族地区大都以提高出口产品中制成品比率为主要目标,致力于发展资源加工业,盲目发展制成品生产。由于受资金、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大多从事产品的粗加工,不仅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还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目前,民族地区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但粗加工所占的比例很大。实际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分工日益发达的今天,出口结构优势不完全在于出口什么产品,关键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看出口产品所包含的零部件中,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中有多少是自己生产的,因为这才真正反映了对外贸易的效益。目前,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大多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是粮食、豆类、柑橘、肉类、禽类出口大国;澳大利亚是羊毛出口大国;加拿大是粮食、畜产品出口大国等等。因此,民族地区发展对外贸易不宜盲目追求制成品比率,而应把重点放在特色农业、特色牧业、特色民族手工业、特色旅游制品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如内蒙古的乳品和羊绒,新疆的优质棉、优质水果,云南的烟草和花卉、贵重的酒,宁夏的中草药,的卡垫、氆鲁等等,要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人才,增加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是指构成产品竞争力的环境因素。迄今为止,民族地区衡量一个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仍然主要看它的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即产品的价格、质量、包装、装潢、品牌和服务等等。从人们的消费需求态势上分析,这种传统观念已变的不全面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保护人和动物的生命和健康,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购买产品时,不仅重视价格和质量等因素,而且非常重视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反映在外贸上,许多国家对进口商品不断推出与环境有关的新规定,限制或禁止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进口。如欧盟1996年起全面禁止使用偶氮染料,迫使我国104商品退出欧盟市场。[6](P23)我国冰箱、空调等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出口商品也因使用氟里昂制冷而受到出口限制。[7](P8)因此,在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有些产品尽管在价格和质量方面都有竞争力,如果不利于环境保护要求,最终还会失去竞争力。可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因素对产品的影响日益凸现。产品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已成为产品竞争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与东部地区相比,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比较缺乏,民族地区在产品的成本竞争力上优势并不明显,而在环境竞争力方面则独具优势。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绿色资源优势和绿色生态优势,做好绿色产品的营销工作,努力增强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进行绿色设计,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等性能。(2)实施绿色生产,按照生态工业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能源和原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保持产品的清洁和卫生。(3)铸造绿色品牌,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取得国际环保标志,突出企业产品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创造绿色品牌。(4)实行绿色包装,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绿色包装制度的要求,采用易于回收或易于自然分解的包装。(5)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制度。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是ISO14000标准,它是适用于一切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它要求企业实行以预防为主的办法,对生产实行全过程的控制,通过所谓“清洁工艺”,达到杜绝环境污染的目的。如果产品寿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通过评定,改善环境影响和减少环境负荷,这个企业便可称为“绿色企业”,并授予相应标志,其产品无疑就是“绿色产品”,并获得绿色称号。有了这张“绿色认证书”,就表明该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环境效果是良好的,也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就可以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因此,提高产品环境竞争力的根本对策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争取通过国际标准绿色认证或出口市场的绿色标志认证。

  如前所述,民族地区发展边境贸易的地缘优势十分明显。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和相关措施的指导下,各沿边省区的边境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粗放经营。一是边境贸易批量小、品种杂,经营分散,形不成规模。很多地方还停留在传统的边民互市、调剂余缺,易货贸易等低层次上。例如,1996年,广西有边贸企业151家,边贸进出口额为3.4亿美元。云南边贸企业为802家,边贸进出口额仅为1.36亿美元。在与尼泊尔的边境贸易中,小额及边贸互市贸易约占70%。[8](P60)二是出口商品结构单一,质量较低。由于资金澳门新葡澳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边贸商品大都质量不高,多数为品质一般、加工粗糙、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如服装、日用百货、木材、羊毛、皮张、水产品、油料作物等等,甚至相当数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充斥边贸市场,给中国商品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前些年出口俄罗斯的劣质羽绒服、运动鞋、牛仔裤等就是明显的例证。三是边境贸易宏观管理力度不够。各外贸企业缺乏统一协调和统一管理,盲目竞争,压价竞争,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例如,1996年第四季度,在新疆境内有近50家商户做大米生意,他们竞相降价销售,使卖价从550美元/吨跌至340美元/吨,降幅达38.2%。[5](P8)有的企业为了卖出商品,送给国内外客商各种好处费,使经营成本上升。这些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本来有效益的商品变的无利可图,不仅使企业,也使国家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快边境贸易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提高边境贸易的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规模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在生产能力的限度内,扩大产业规模,可节约生产费用,降低产品平均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民族地区要以资源为依托,通过国家扶持和东西合作、中外合作等方式,广泛发动民间资本,引进技术和人才,建设边境地区大宗商品出口基地,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使边境贸易向正规化、集团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如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青海优质牛羊肉生产基地,云南名茶生产基地,新疆瓜果生产基地,高原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等等。

  二是加强东西部合作,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升边贸水平(档次和级别)。民族地区要面向国际市场,以优质原料为基础,通过技术进步,对原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使边境出口商品逐步从初级产品为主的结构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低档商品结构转变。为此必须加强东西合作,形成贸、工、农、商一体化。近几年,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合作的势头方兴未艾。以上海市为例,它与民族地区开展了多层次澳门新葡澳京、多形式、多渠道的经济技术合作,2000多家各类企业在民族地区安营扎寨,一批轻纺、机械已转移到新疆、云南等地,如精纺生产线、葡萄酒生产线等。技术转移为民族地区的出口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增加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三是建立国际商贸城和边境自由贸易区。为了提高边境贸易的集约化水平,还必须发挥好边境城市的功能。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聚集的中心。大城市的服务功能、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市场功能、流通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要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边境贸易,必须建立民族国际贸易大都市,使其成为对外贸易生产基地,信息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品交易中心,成为各国客商聚集地。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地处亚欧桥中心,是这条国际贸易通道的咽喉,其航空、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基本具备,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围绕商贸发展其他第三产业,就一定能建立起综合功能完善的国际性商贸都市。另外,黑龙江的黑河市,与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科市隔江相望,地理位置也比较有利,只要我们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广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各项服务功能,也将会发展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商贸城。

  四是加强对边境贸易的宏观管理。边境贸易涉及面广,内容繁多,情况复杂,搞不好会引起或宗教矛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外贸部门和有关单位必须服从国家统一领导,联合对外,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必须坚持“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制”的方针,有步骤地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同时,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加强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要在统一领导、统一政策和联合对外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各地区、各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外贸经营权,做到统而不死、活而不乱,为边境贸易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胡鞍钢,温军.西南国际大通道建设与贸易自由化[J].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1(9).

  [4]田孟清.特色外贸: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J].民族研究,2002(2).

  [6]卢新德.论全球绿色浪潮与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口[J].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0(6).

  [7]李树.谈绿色壁垒下我国经济的“绿”[J].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1(7).

  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有时被称作‘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形式更为灵活等特点。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衍生性、高度的风险性、未来性、契约性、组合性及融资性等特点。

  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通过对冲,对资产和负债实现保护,以防范标的物价格变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投机获利,这就是套期保值。

  从套期保值理论上讲,在正常的基差条件下,套期保值是由一个市场(如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来抵销另外一个市场(如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从而锁定商品的采购或销售价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基差的定义为:

  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当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波动性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这也是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某粮油公司(以下称A公司)的套期保值组合为: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持有大量的现货豆油以供销售,同时在美国芝加哥现货商品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CBOT)期货市场上卖出并持有了相应数量的豆油期货合约。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头套期保值。

  假设现货豆油和期货豆油是同等数量并且以同种货币计量的(即排除了汇率的影响),该组合的盈利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高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实现国内现货盈利。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如果亏损小于国内盈利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看,A公司是盈利的;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A公司整体上实现盈利。

  该组合的亏损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低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国内现货亏损。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A公司整体上亏损;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如果盈利小于国内亏损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看,A公司整体上仍然亏损。

  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亏损模式,都可以通过基差来说明,即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三、套期保值的内部控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相对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的盈亏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基本保持平衡,从而使套期保值的净损益较小,实现了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某些特殊市场情况下,基差会出现异常变化,不利的变化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出现亏损。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有利的时机是指基差必须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比例是指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就降低套期保值比例。在基差风险高时选择较高的套期保值比例无疑会造成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对套期保值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分离。

  1.企业必须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2.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已经预测到。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尤其关注有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小概率事件。内部控制建设更应着重于对基差的日常关注和研究,建立对企业主要商品价格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模型,统计出价格的相关性,确定基差的波动区间,这样就可以揭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套期保值的最大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基差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建立监控体系,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或者通过内部控制确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亏损额,一旦达到亏损额,就及时止损。

  董事会和经理层、交易执行部、风险管理部及监督部门等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有效的政策,实行逐日盯市场制度、建立严明的人事制度以及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等。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科学的经验模型,最大损失额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计算得出,比如回归模型、VaR(风险价值,ValueatRisk)模型等,采用矩阵法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最后得出准确的综合风险系数。

  “十二五”期间我国焦炭企业将加快兼并整合步伐,面临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历史任务,应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焦化厂”为理念,实现焦化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目前,山西省等焦炭生产大省已出台相关政策,要求焦炭行业要跨行业重组,实行上下游生产链整合,以减少损失,增强各方利益。从产能集中度较低考虑,重组是不二的选择。根据此前山西省焦化行业重组实施方案,从2012年到2015年,将淘汰焦炭落后产能4000万t以上,总产能不再增加,独立焦化企业数量从160户减少到40户左右,独立常规机焦企业户均产能从70万t提高到300万t,全省前15位焦化企业产能占全省动态控制产能比例达到70%以上。山东省的指导意见鼓励独立焦化企业与煤炭、钢铁、化工企业紧密联合重组,整合现有焦化优势产能,最大限度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纵向整合。并提出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协调银行为焦化企业转型升级项目提供信贷支持。2近期焦炭价格走势进入2012年,国内焦炭价格一路走低,以平顶山地区二级冶金焦为例,焦炭价格由2011年10月份的1870元/t,跌至2012年9月份的1200元/t左右,从2012年10月份开始反弹(见图1)。随着焦炭价格的走低,焦化企业陷入困境,企业何去何从,是每个决策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下面以一座年产130万t焦炭规模的捣固焦炉项目为例,说明建立数学计算模型进行经营分析的方法。当进行经营分析时,如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即笼统地计算各产品的收入以及全部的成本(不进行成本分摊),算出当期利润等经营指标,这种算法简单但不科学,得出的数据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况,缺乏对市场价格波动的趋势分析,不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提供决策依据。全部成本均摊到焦炭一种主产品中,不能真实反映各种产品的真实成本,造成分析数据失真。从物料平衡入手建立一个新的数学模型,根据不同产品热值进行成本分摊,准确反映每种产品的成本和盈利情况,并对不同焦炭价格和原煤价格的变化(即焦煤的差价)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市场不同形势下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采取正确的决。

(编辑:小编)

客服热线:400-123-5678

公司传真:+86-123-5678

客服 QQ:1234567890

办公邮箱:admin@tjshengkuan.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澳门·新葡澳京(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3 澳门·新葡澳京(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津ICP备2021009174号-1

  • 澳门·新葡澳京(中国)官方网站

    扫描关注公众号

  • 澳门·新葡澳京(中国)官方网站

    扫描进入小程序